12月21日,我们迎来了2024年最后一个节气——冬至。
冬至,又称“冬节”、“长至节”、“亚岁”等,是数九的开始,也是一年之中阴气最旺盛的一天。冬至过后,中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。
然而中医认为,冬至是阴阳二气自然转化的节点时间,而后阴气到达极限,阳气开始滋生。正所谓“冬至一阳生,养藏正当时”。因此,冬至也是养生保健的大好时机。
藏“阳”:注意敛阴养息
冬至时节,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纷纷枯萎凋零,昼夜长短差异显著。因此,在作息安排上,我们应顺应自然规律,早睡晚起,充分利用这漫长的冬夜来确保充分的休息。
良好的睡眠有助于阴气收敛、阴精充盈,进而促进阳气的生成与升发。换言之,与自然同步的睡眠能够为初生的“阳气”提供一个温暖的孵化环境,从而更有效地抵御疾病的侵袭。
藏“身”:注意防寒保暖
冬至是人体抵抗力最差的时候,此时节极容易受寒,也容易生病,因此,冬至前后养生的核心就是“注意防寒保暖”。尤其是中老年群体,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需要格外警惕。
为了抵御冬至的寒冷,我们推荐每天睡前可用温水泡脚并按摩足底的涌泉穴,以温补肾阳、驱散体内寒湿之邪。正接受化疗的患者也可在泡脚时加入若干生姜、花椒,对化疗引起的手脚麻木可以起到一定缓解作用。
此外,建议在阳光充足时多晒背部,或穿着保暖的坎肩。借助阳光升温和衣物保温的效果,温通背部督脉,增强督脉功能,进而促进气血的顺畅流通。
藏“精”:注意进补方式
俗话说: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”。虽然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,可以增强体质、提高身体免疫力,但进补也有讲究,补不得当很可能适得其反。
在饮食方面,我们建议要注重谷类、肉类、水果、蔬菜等食物的合理搭配,确保营养均衡,平时可以多吃核桃、栗子、榛子、杏仁等坚果类食物,这些坚果大多具有补肾益精、强身健体、抵御寒冷的作用,对身体大有裨益。
其次,应根据个人体质进行辨证施补。人分九种体质,不同体质的人进补的药物与食物是截然不同的,应辨明体质的寒热、虚实、气血、脏腑、阴阳,按个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补,最好在有经验的中医医生指导下进行。例如,阴虚体质者可采用清补方法,多食用鸭肉、鱼肉等甘寒养阴之品。
第三,饮食宜清淡,避免过多摄入辛辣燥热、肥腻的食物,以免引发内热、“上火”,出现口干舌燥、咽痛、痤疮等。此外,在寒冷的冬季中,我们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一些药膳进补,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,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。
▶ 苁蓉补阳粥
材料:肉苁蓉15g、羊肉50g、粳米50-100g
做法:
①肉苁蓉洗净切片,羊肉切小碎块备用;
②粳米洗干净后放入锅中,依次加入肉苁蓉、羊肉和水,大火烧开后再转文火慢熬,期间要不时搅拌,以防粘底;
③粥成后加入适量食盐,即完成美味营养的苁蓉补阳粥。
苁蓉补阳粥有补肾益精,强精温阳之功,可用于调节阳气不足、筋骨软弱、神疲肢软等症。
藏“神”:注意适度运动
冬至时节,由于寒气较重,人体气血相对凝滞,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,以免阳气外泄太过,而应着重于“藏”的养生之道,遵循“阴静阳躁”的自然法则,适度运动,以使身体发热、微微出汗为宜。
建议选择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易筋经等传统保健运动。这些导引养生运动源自中医传统养生术,不仅能锻炼形体,还能锻炼呼吸系统,调节心神,是老少咸宜的冬季室内运动。
写在最后
冬至寒天,养生当时。在古代民间有“冬至大如年”之说,足以见得人们对冬至的重视。希望通过我们的科普,帮助大家更好地适应冬季的变化,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。
如您有其他中医及健康相关问题,欢迎随时来院咨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