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内脏器官。它的功能复杂多样,日夜不息地承担着解毒、代谢、储存能量、合成蛋白质等重要任务。
然而这位“沉默的守护者”却存在一个致命弱点——肝脏内部缺乏痛觉神经。即便受到损伤,它也难以发出明显的信号。这种特性让肝炎病毒有机会在体内悄悄扎根,最终可能演变为肝癌。
第一步:肝炎——肝脏的“第一次预警”
肝炎是所有肝脏炎症的统称。就像皮肤受伤会红肿一样,我们的肝脏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发炎受损。
按病因分类,肝炎通常可分为非病毒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。
▶ 非病毒性肝炎
属于“生活习惯惹的祸”,比如长期喝酒导致的酒精肝,或者吃太多油腻东西堆积的脂肪肝,还有滥用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等。非病毒性肝炎都不具备传染性,却更容易被忽视。
此外,自身免疫性肝炎、血吸虫性肝炎、遗传代谢性肝炎等也属于非病毒性肝炎范畴。
▶ 病毒性肝炎
属于肝脏受到病毒“攻击”,分为甲肝、乙肝、丙肝、丁肝、戊肝。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,需警惕传播途径。
甲肝/戊肝
通过消化道传播(如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),一般只会造成急性感染,来得快,去得也快。
乙肝/丙肝
通过血液、性接触和母婴传播,发病的初期往往症状不明显,一旦感觉到了“症状”,大多已经进展为终末期肝病,甚至肝癌。
丁肝
通过血液、性接触和母婴传播,依赖乙肝病毒存在(即丁肝病毒只能感染乙肝患者),能扩大乙肝病毒的伤害。
可怕的是,多数肝炎患者早期毫无症状。部分人可能出现乏力、食欲不振或右上腹隐痛,但这些信号极易被忽略。若不及时干预,炎症持续5-10年(甚至更久),肝脏将步入下一阶段:纤维化与硬化。
第二步:肝硬化——肝脏的“结构崩塌”
肝损伤、肝脏炎症的持续存在,会刺激肝脏反复启动“修复程序”,进而导致再生的肝细胞和纤维组织无序堆积,形成瘢痕组织(纤维化)。
健康的肝组织如同新鲜海绵,柔软有弹性;而瘢痕组织像肝脏上捆缚的干硬绳索。当瘢痕大面积取代正常组织,肝脏就会变得坚硬、凹凸不平——这就是肝硬化。
肝硬化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,它会严重影响肝脏功能,可能引发一系列临床表现。
第三步:肝癌——肝脏的“致命转折”
肝癌是慢性肝炎、肝硬化等慢性疾病的潜在不良后果,具有进展迅速、恶性度高等特点。研究表明,约80%-90%的肝细胞癌(HCC)病例继发于肝硬化。
肝癌善于“伪装”,许多患者在发现时病情已进展至中晚期,不仅治疗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,五年生存率更是断崖式下跌。但值得欣慰的是,从肝炎到肝硬化再到肝癌的“三部曲”并非不可逆转的命运,通过建立科学的防控体系,我们完全有机会阻断这一进程。
早防早筛——守住肝脏的“健康防线”
▶ 日常防护方面
① 保持适度运动,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),避免久坐,减轻肝脏负担。
② 饮食遵循“三多三少”原则,多吃蔬果、多吃膳食纤维、多吃优质蛋白;少吃油炸食品、少吃腌制食品、少喝酒。
③ 注意药物性肝损伤的防范,避免滥用保健品和不明成分的中草药。
④ 规律作息,尽量23:00前开始准备睡眠,最晚不超过00:00进入睡眠,以保证有足够的深度睡眠时间,让肝脏开启“修复模式”。
▶ 健康筛查方面
肝癌早期发现与晚期发现的五年生存率差异巨大。我们建议男性自35岁以上、女性自45岁以上起,每6个月进行一次血清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B超检查。高危人群(乙肝/丙肝患者、长期酗酒者、肝癌家族史)更需格外重视。
肝脏不会喊痛,但它的每一次异常都在发送求救信号。对抗肝病最有效的武器,就是定期筛查的意识和早防早治的行动。希望大家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守护者,通过科学的预防、及时的筛查和积极的治疗,共同守护肝脏的健康,远离肝病的威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