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斗指壬为雨水,东风解冻,冰雪皆散而为水,化而为雨,故名雨水。”
——《历书》
雨水养生
雨水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。
雨水节气过后,冰雪渐次消融,降水量逐步攀升,空气湿度随之提高,使人倍感舒适。此时养生之道,需遵循时节变化,注重防寒保暖、养护肝脏及祛湿除瘴。
生活起居
▶ 注意保暖防湿
雨水时节空气中的水分增加,气温偏低,寒中有湿。此时养生在“捂”,应重点保护好背、腹部和足底等部位温度,且以“一不三要”的原则为宜。“一不”,即是“捂”应以不会出汗为宜。“三要”,即要注意“上薄下厚”,先减上衣,再减夏装;若昼夜温差大于8℃要继续捂,以免着凉;若日平均气温达到15℃以上且相对稳定时,就可以逐渐开始减衣了。
▶ 起居规律,少卧多动
春天日长夜短,阳气渐长。此时,我们应顺应大自然的气机,早晨不赖床,不久卧久坐,可在室内做一些简单、温和的锻炼,或出门散步晒太阳等。另外,晨练不宜过早,特别是老年人,运动时要注意避寒防湿,建议在较暖的白天进行,选择避风、干爽的地方,且运动不宜激烈,以防止肝火骤升而出现发热、上火等病症。
饮食健康
▶ 调养脾胃
中医理论认为,脾在五行属土,喜干燥恶潮湿。雨水节气多雨多湿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,加重脾脏负担,导致腹痛、腹胀、腹泻等不适症状。因此我们要调整饮食,少食酸,宜食大枣、菠菜、荸荠、茼蒿、甘蔗等果蔬,建议用百合、茯苓、莲子煮汤粥,以健脾利湿;少吃八角、肉桂、鲅鱼、肥肉、猪脑、甜点、蛋糕等食物。
▶ 养护阳气
春天阳气生发、 万物始生,此时养生原则逐渐从“秋冬养阴”过渡到“春夏养阳”,建议在饮食中适当增加辛甘温性的食物,可帮助升发维护阳气,如多吃点韭菜、春笋、豆芽等。天气渐暖,空气湿润,循环系统功能加强,由于器官负荷增加,人们身体会出现困乏,所以起居方面应该早起床,多锻炼,多进行户外活动。老年人群多有一些慢性疾病,更应坚持顺应天时,通过锻炼使人体阳气得以生发。
情志调节
▶ 养肝护肝
雨水节气后应当注意情志调节,保持心情愉快。建议每日按揉或艾灸太冲穴,以起到养肝护肝的作用(每日按摩或艾灸20分钟)。另外,中医认为,肝开窍于目,过度用眼,就会伤肝血。因此,雨水季节也要注意避免久视,注意缓解眼疲劳。
▶ 注意调适心情
雨水时值早春,阳气生发。春季肝脏当令,肝气较旺,人们一方面精神焕发,另一方面又可因肝气生发太过而脾气暴躁,性急易怒,甚至面红耳赤、烦躁不安;也有部分人会因肝气不疏而郁郁寡欢、心情抑郁。从脏腑五行生克的角度,肝木旺会克脾土,使人变得没有胃口。所以此时养生强调形神皆养,不但要养身体,还要保持心境平和,使肝气不横逆,脾胃自安宁。
雨水标志着一年降雨的开始,也是养生保健的好时机。希望通过本期科普,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节气养生,健康过龙年。
如您有其他中医及健康相关问题,欢迎随时来院咨询。